Saturday, August 6, 2016

那一年,我们一起去的北京 (七)- 边走边吃,走到哪儿吃到哪儿

在北京,不知是否因为天气冷,包得像粽子,很少流汗,我在这里比在东南亚耐饿,即使走了一整天,也不会饿到无力,和工作时天差地别。

北京很少看见炸的食物,和我住的城市满街有一半的卖的小吃/食物是炸的完全不一样。难怪北京很少很胖的人。

而且北京不流行点餐喝饮料,不会有人在你一进餐厅坐下来就先问你要喝什么,而且这里没有kopitiam,没看到有饮料摊,没看到有人卖饮料为生。


不知是不是整个中国都是如此,还是只在北京里,因为也有很多来自中国其他省份的游人,在餐厅里会遇到隔壁桌的客人直接问你点的菜好不好吃。如果好吃,他们看来也想点的样子。这种事情在新加坡不太可能发生,虽然我们都曾经在餐厅里看到别人点的菜看来很好吃的样子,可是我们从来不会开口就问隔壁桌的客人“嘿这个好吃吗?”这么突兀的问题。

尽管如此,此行亲自吃到了很多也许不是人在旅途就永远不会去尝试的北京食物,在此集结一次过分享。

Thursday, June 16, 2016

那一年,我们一起去的北京 (六) - 不再只是月历里的天坛


此篇写在思念的一周;我的北京旅伴们再度出游的时节,我在这里思念她们 。在回忆逐渐模糊之前,还是想把心里想说的,未完的啰嗦话一一记载,以便老来回顾,呵呵。

时光荏苒,如今距离我在北京的日子已是半年前的事,这篇游记却还在北京第三天,实在是,网中方三日,世上几千年啊,唉。




Monday, May 2, 2016

那一年,我们一起去的北京(五)~ 夜里明珠和好吃的西北菜




不知是因为人在旅途,心情轻松,和平日在岛国工作时不同还是什么的;在北京那几天,即使在人挤人的地铁车厢里,依然穿着大衣外套也不会突然变热冒汗。而且可能大家都穿着外套,即使挤挤一堂,也不会觉得因为碰触到而感到厌恶。在岛国就不一样了,天气热,大家都黏腻腻汗淋淋的,在拥挤的地铁里有时摩擦/碰触到其他人的手臂肌肤,不是一件舒服的事。

Sunday, April 10, 2016

那一年,我们一起去的北京(四)~ 萧瑟瑟的颐和园





你知道橡胶吗?

橡胶树是一种种植物, 更确切的说是橡树生产像奶一样颜色的胶汁,汁凝固后成了橡胶片,可以拿去加工而生产成各类塑料制品.

为何说起橡胶? 割胶工人必须很早起身去割胶,因为太阳还没出来前空气还是冷的,胶汁比较容易流出,不易凝结,所以要天还没亮就去割胶。

虽然不知这个年代是否还有人在割胶,但是割胶是我从小认识的第一种职业,所以印象深刻。




时常觉得,七早八早醒来去做工就像要去割胶一样,没想到,旅行也是一样。

Sunday, April 3, 2016

那一年,我们一起去的北京(三)~ 没有锣鼓的南锣鼓巷



我希望在记忆衰退/消失前,把脑海里还未消失的记忆写下。不过等老了才写回忆录也未免太遥不可及,所以写在当下。
 

Saturday, April 2, 2016

那一年,我们一起去的北京(二)~ 长长的慕田峪长城




你梦想过这里吗?说真的我没有过。
我只知道长城是唯一在太空还可以看见的人类建筑物。她甚至不是世界七大奇观,可是却是新七大奇迹。她历史悠久,屹立千年不倒。

只有在当我有机会踏足中国北京时,我才决定这次非看她不可。

Tuesday, February 9, 2016

那一年,我们一起去的北京 (一)飘洋过海来看你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的来看你~~~” 谨以此歌为我的北京行开场,因为我真的用了半年的积蓄,这实为罕见。

人无法选择自己如何被带到这个世上,过这何种生活,遗传着谁的基因,拥有何等天资,被赋予怎样的性格特质;但是你可以选择你要去的地方,你要过的人生,你要在一起的人。
 

有一个朋友跟我说过,如果她能活70岁,那跨入今年她的人生已经过了一半。
蓦然回首,我发现我和她同龄。然后不知不觉,已经快要是被叫aunty的年纪了(事实上已经是被朋友的小孩唤作aunty)。

然后我发现这个世界这么大,我没有去过中国(如果不把香港澳门算进去),也没有想过有一天要去中国,仿佛我祖先不是来自唐山。

然后我觉得我不会有一天,跟某人说:“不如我们去中国吧?” 因为我没有特别憧憬,也没有着迷于中国的千年历史文化,最多看过些许宫廷古装剧作。

一直到有这么一天,曾经许下承诺有一天要去中国找朋友的时机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