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9, 2016

那一年,我们一起去的北京 (一)飘洋过海来看你


“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的来看你~~~” 谨以此歌为我的北京行开场,因为我真的用了半年的积蓄,这实为罕见。

人无法选择自己如何被带到这个世上,过这何种生活,遗传着谁的基因,拥有何等天资,被赋予怎样的性格特质;但是你可以选择你要去的地方,你要过的人生,你要在一起的人。
 

有一个朋友跟我说过,如果她能活70岁,那跨入今年她的人生已经过了一半。
蓦然回首,我发现我和她同龄。然后不知不觉,已经快要是被叫aunty的年纪了(事实上已经是被朋友的小孩唤作aunty)。

然后我发现这个世界这么大,我没有去过中国(如果不把香港澳门算进去),也没有想过有一天要去中国,仿佛我祖先不是来自唐山。

然后我觉得我不会有一天,跟某人说:“不如我们去中国吧?” 因为我没有特别憧憬,也没有着迷于中国的千年历史文化,最多看过些许宫廷古装剧作。

一直到有这么一天,曾经许下承诺有一天要去中国找朋友的时机到了。


天时人和赐了我便宜的机票和可以同行的旅伴;加上因为觉得这可能是此生唯一一次的契机;所以终于我撇下N年前就去过北京的某人,和年轻的女孩们去看中国。然后,这是我的选择。

其实出发之前超紧张的,因为从来没有自助旅行这么长的天数,加上是去没有去过的国家,而且是冬天和没有经历过的低温,导致紧张症强力爆发,希望自己样样准备齐全,事事顺利,万无一失。没什么旅行经验的人就是这样,担心这担心那的,烦死身边的人了。

如果没有当地友人的策划和带领,我们不可能如此无忧无虑的自由行,能够安心的感受当地文化,过过几日北京人的日子,否则我不可能对这次的旅行有着这么深的感触和感想。然后真心觉得,北京还真不错。




那是去年三月买下的机票,十一月上旬的出发。间中隔了那么长的时间,长到几乎忘了十一月的大计,庸庸碌碌的这八个月。

然后三个女子就这样飘洋过海去了,去找我们的朋友,一起去看北京。
                                 

十一月七日早晨,我们从这样的蓝空出发。。。(没有想到,我的位子只能看这一大片A380飞机的翅膀。。。)    

6个小时飞往北京的途中,我只好看电影。。。睡觉,上厕所。许久不曾飞超过四个小时以上飞程的我,在最高空时一度冷得想死,最后笨蛋的才发现有毯子,急忙盖上,才没孤单的冷死。同行的友人被分配到遥远的那方,我靠窗却上了3次厕所,惹人白眼。深深觉得飞机的座位应该靠窗的位子设计成单人座,才不会让人觉得坐靠窗却要上厕所的人惹人厌恶,毕竟尿要来,你无法叫它回去膀胱;尿道短,在高空不应该是罪。



然后我终于抵达了这个颜色的天空之下。荧幕显示外面的温度是摄氏2-4度。

                                   

这意味着,大衣等下要穿上才能出机。左邻右舍纷纷从随身行李拿出御寒大衣穿上,对于没有经历过这种温度的亚热带岛女来说,以为自己身上普通棉jacket加厚tshirt应该足够。但是一出机舱,进入机场,我是在室内还是室外?怎么这么冷,简直就是进入了冷藏库一样。走没几步,立马拿出冬天御寒大衣穿上,才镇定下来。

明明是11月头,不是秋天的吗?这是人生经历过目前为止的最低温。出发前得知前天北京有下雪,不禁一惊,秋天也会下雪?会不会带来的衣服不够御寒?会不会接下来这几天也下雪?我没有羽绒大衣啊朋友们。还好,后来的一个星期,气温回升,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秋天游记,也是人生第一次的冬装自由行。

今年的一月冬天果然是20年来最冷,去年十一月的北京的温度真是让人庆幸。


我们住在北京靠近王府井的地方,最靠近的地铁是名为“东四”的站。东四站也是一个转换站,北京的地铁线纵横交错,路线之多,站名之繁,没有乘坐过的人不能体会它的复杂。而且转乘换线时距离之远,简直是难以言喻。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拖着一个超大行李自助行,简直是艰难任务。

出发前,周游过列国的好友苦口婆心相劝说,北京每个地铁站有安检,而且有的转线衔接处不一定有电梯之类的,叫我不要带那么多衣物,行李能小则小,能轻则轻...

忠言总是逆耳,亚热带的女人梦想着穿着冬天的大衣拍美照,加上几乎九天秋冬的行程,御寒衣物一套就是三六件+上下的组合,平日非轻便派的我,此次更加是无法做到精简,所以带了无敌大的旅行箱去。在机场秤重时刚好20kg.

我的幻想是到了机场应该是搭德士去酒店的,所以应该无妨,别担心太多。可是习惯生活于小国的女子,不知什么是大国生活。大国生活有着人多车多路途遥远塞车的烦恼,所以从机场搭乘地铁到北京市区是最便捷的方法。

一开始还算舒服顺利,惊讶于大国的机场地铁站的宽广设计,地铁干净舒服,还因为早上列车还有位子坐。


一直到了市区线,开始要转乘另外一条路线,噩梦开始了。小国女子第一次见识北京地铁人之多,路之遥,行李之重。

拖着、拉着走的时候还算可以,不就是重了些...直到突然来到阶梯前,20kg的行李存在感被放大了百倍。我扛着亲爱的行李箱,一开始下几级的阶梯勉强过关,然后下了几级,还有更多的阶梯在欢迎我。顿时,真想把行李箱推下阶梯顺势而下,自己则附在上面一起滑下去算了...我甚至觉得,旅行的第一天就挂了,实在无颜回去见乡亲父老(实在是想很多啊),于是就卯足全力咬紧牙关撑下去!!!!

我甚至已经出现自己是拿着很多行李的沙僧的幻觉(为何是沙僧?因为西游记里沙僧总是行李最多那位)。......即使有些站有电动扶梯的时候,我也因为行李箱面积太大而有些摇摇欲坠无法很稳的放在扶梯阶上,深怕行李箱会跌下去砸到无辜的人,然后上报 成为标题“东南亚妇女游客行李太重,扑街北京地铁站”的主角。(提个行李搭地铁的内心戏真多啊)

终于,就在我上上下下,咬紧牙根,把行李提上提下了不知多少次,换了大概两三条地铁线后,朋友宣布说,“好了,不用换了,下一站就到了!”,我那粗壮的手臂终于回到了我的身体来,因为我以为它们不在了。就连灵魂也回到身体,为我熬过来了而用力欢呼。有好几次,强壮的朋友应该是觉得我看起来就快往生了,帮我背一个包,救了我一命,否则我无法挨到看到下面这一站。请容我唱这一句:“朋友一生一起走,我的包包背着走~”来形容我对她的感恩。

 
目的地是越来越近了,从地面出口离开,就离我们的酒店更近了。

可是前戏并未演完,请容我继续说下去。

离开地铁就表示要离开室内,接触室外,接触低温空气了。所以我们就在厕所加码我们的衣物,卫生衣裤全部要穿,帽子围巾手套要出动,袜子也换上了羊毛袜,这一点我们绝不马虎,怕死了冷。由于厕所隔间窄小,加上在蹲式厕所穿两层衣裤实在是高难度,而且耗时,结果被门外排队要上厕所的人拍门催促了。

这是我的第一个文化冲击得来的感触:在我生活的小国,即使你在厕所的隔间里睡着了,我想也不会有人敲你的门催促你出来。就算外面长龙大排,想必大家就是在心里把你咒骂了千百回,也没有人有勇气去敲你的门催你快点,因为那代表你没礼貌,性急,你干涉了那人如厕的权利之类的。

可是在这里,大家就很直接的表达了他们的意愿:“外面的我急死了你快出来呀!”,即使是敲门而已,我也感觉到了她内心的呐喊,所以我就赶紧穿好出来了。这样其实挺好的,挺直接,不压抑,也不存在恶意。

在大家穿好御寒装备后,随着电动扶梯缓缓升到
地面层,紧张不已的我,套上手套,拉低连帽外套的帽子,踏了出去。

啊~这就是秋/冬天的室外吗?这就是传说中的2°吗?冷冷冷啊!我曝露在冷藏库里了!!

此时天色已黑,大概是晚上七点,饥肠辘辘,我们拖着各自的行李,埋头苦走。心想着很快的,酒店就在附近,附近,附近...

我完全无法抬起头看着前方,空气好冷无法呼吸,低头比较好。眼前只看到同行朋友的脚,我落后的跟着,再度咬紧牙关拖着我亲爱的20kg行李,走着,走着,西游记的歌曲又在我脑中响起....

然后,周游过列国的友人的声音又响起:“在中国,他们所谓的走路5分钟就到,其实是我们的15-20分钟...” 朋友啊,你当年的经验谈,我如今才明白各中含义。

我仿佛走了一个世纪之久,间中可能因为我看起来又是一副快不行了的模样,这下两个朋友一把拉走了我的行李,把她的小行李跟我交换。我望着自己的行李箱越走越远,也终于有力气加快脚步,感叹着:朋友你的行李好轻便啊~~

当眼前终于出现这个牌子的时候,我终于抬得起头来了。到了!终于,终于...总算可以放下行李了,我的天天天儿啊~~~


这间在东四站附近的连锁酒店还蛮不错的,除了我房里灯光较暗之外,没什么好嫌弃,热水够热,房间空间有限但尚可放得下两只大箱子。没有衣橱,但吹风筒和煮水器不缺,价格合理,虽是二星级酒店,但客房楼层也需要扫描房卡才能上去,就这几点还不赖。早餐方面则属于普通,食物几乎每日一样。地点方面算方便,可以步行至王府井大街,大概十分钟左右。酒店楼下隔壁有便利店,非常方便。

尽管如此,这间酒店还是让我们经历到停电一天的滋味,只因附近地面好像有地下电缆工程在进行中。那是数日后的事,之后且让我细细道来。而且在这里第一天晚上就领会到了文化冲击之二:这里的廉价酒店总是有人塞些色情卡片,为你把人送上门的服务之类的,每晚都会塞进门缝,风雨无阻。

在这间汉庭.全季酒店住了共5天,四个女生,二人一间房,五天一人人民币一千出头(最多大概新币$210+),加上当地友人帮忙订购最后拿到较便宜的房价,这是我住过各种酒店中最便宜的一次。只因这次在于旅游,不在住房享受,所以把住宿的预算做到最低。

话说我们终于得以卸下行李,不顾得梳洗什么的,风尘仆仆的四人就离开温暖的房间,出发觅食去。目标明确,只要再挤出我们最后的力气走到目的地餐厅即可。食物就在王府井大街上,游客必定要朝圣的全聚德烤鸭。

我们踏上了觅食之旅,途中经过驴肉馆???

文化冲击之三:驴肉是食物之一,而且属于高价肉食。这趟旅行,我们并没有品尝到它。




驴肉馆隔壁是我们这几日的水果供应处,水果店。


各种各样的水果应有尽有 ,热带寒带俱全。眼下见到的有释迦,桃子,香蕉,大苹果,鳄梨,哈密瓜/柚子的,和老椰子???!!那不是杂货店里拿来榨椰丝的那种吗?能吃吗?


过了水果店,就是国家人民剧院。据说是所有舞台表演者的最高殿堂,以能够在此演出为荣。算是很好的路标,如果迷了路的话想自己回酒店,呵呵。



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踏足只听闻过的王府井大街啊。朋友说它是上个世纪北京最繁华的大街,犹如新加坡的乌节路。

因此,走在这里可以看见新旧建筑物交错。

这栋算是旧建筑,百货大楼。

另一边的则是新建筑林立,名牌商品和流行商品的天下。







走在这条不算短的大街,看似写意,其实我们已经冷到不行。这是2°的夜晚啊各位!那个风啊,吹着饥寒交迫的四个弱女子,一路又要走,又要看,又要拍照,一直反反复复的穿脱手套,拿起放下相机,又要不停的把帽子拉低,保暖脖子的套已经被拉上来到当口罩了,可见这天的冷,连当地的朋友也受不了,只因北京是前天是零度下过雪的。

终于在走过一半的王府井大街后,拐进一条小巷,就是全聚德的入口了。楼高不知几层,我只记得我们是搭电梯上去的。餐厅很大,客人很多,但据知这餐并不便宜,而且还征收服务费。这是其他餐厅没有的。

等了大约半个小时,没有比服务生说的50分钟那么久,我们等到了我们的烤鸭儿。

厨师正在为我们将鸭肉切片 。

 这是属于我的分量,呵呵呵。当然我不可能只吃这一盘就饱,自然也叫了一些蔬菜米饭来搭配。切剩的鸭骨还会被拿去煮汤,最后会盛来给客人喝。


盘子下有一个特制保温炉,里面燃烧着蜡烛,使鸭肉保持温度。

这就是后来鸭骨煮成的鸭汤,看似浓郁,其实口味清爽。

如果你问我好吃吗?值得吃吗?

是好吃的,和我们东南亚惯于吃到的烧鸭相比,它的皮是脆的,不会吃到明显的一层软软的油,配上特有的饼皮,这就是来北京必吃的食物之一啊。虽然口味和我们东南亚华人吃到的烤鸭略微不同,没有那么重口味,但这就是当地食物的特色啊。

在狼吞虎咽的饱食一餐之后,我们才恢复了体力和精神。在吃饱之前,每个人都是一脸倦容,连开口说话的力气也没有。当你发现怎么没有其他菜肴的照片,你应该可以知道,没有人有力气记得拍照了。

筋疲力竭的我们,带着满足的肚子和稍微暖和了,有体力了的身躯,往回走。冷风依然嗖嗖,气温依然低低。

然后我们对这一枝枝只有在古装剧里看过的东西起了兴趣:冰糖葫芦。

朋友说冰糖葫芦是越冷越好吃,在这2°的夜晚,表层的冰糖凝结到了最脆的境界。就这样我尝到了这剧中的食物,才猛然发现,冰糖葫芦的所谓葫芦,原来是一颗颗的山楂果实!

对于一个东南亚女子来说,山楂长得什么样子实在是毫无头绪,最多是吃过童年那小片一叠的山楂片。


冰糖葫芦是山楂沾了冰糖,越冷冰糖越脆,否则只是黏糊糊的粘在山楂表面,那口感就差了。我的北京第一夜,吃了冷冷脆脆酸酸的冰糖葫芦,然后发现,山楂很多种子,那种嚼两口就要吐掉一次种子的程度。我在王府井街头吐山楂种子,呵呵。

当晚,热水淋浴后,累得几乎是倒头就睡的程度,暖气够暖,棉被够厚,房间虽面对大马路但不是那么的吵,我睡得靠近浴室,偶尔还能听见夜深的马路上有路人的喧哗。我觉得浴室洗手盆前有一扇对外开的窗有些奇怪,是要方便刷牙后漱口可以吐出窗外喷到路人?而且面对外界,帘子忘记拉下来分分钟还会在上大小号时被对面办公大楼看的一清二楚。后来,这扇窗台变成了放我们放酸奶的冷藏处,哈哈。

北京与狮城没有时差,只是天色下午五点多就开始渐渐变暗。冬天日短夜长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这是我们的one night in Beijing,晚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