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只泥小马
每天就像困在泥泞里,所以经常全身是泥。 有机会就爱徜徉,爱在海岸线边徘徊,洗尽身上的污泥。 周日是zombie,周末最happy。
Monday, April 3, 2017
那一年,我们一起去的北京(九)再见,北京.紫禁城
距离我上次呼吸于北京已经隔了一年五个月。
对于北京的种种记忆和感受,虽然已经随着时间和琐碎的日子带走了十之八九,但是尘封的感觉会在看到照片时一一的被唤起。
Read more »
Saturday, April 1, 2017
那一年,我们一起去的北京(八)幽幽红色紫禁城
时间是流动的, 记忆是永存的,我的北京行转眼已经是前年的事了。
北京的人说话简洁,言辞简短精要,没有其他的助语(啦哩哦啊哇之类的)。即便他们脸上没笑容没表情,却不会让你觉得他不悦。遇见的北京人,无论是酒店柜台人员,餐厅服务员,巴士车掌小姐,景点园区工作人员,商场店员,他们工作时一丝不苟,没有笑容,废话不多,但是基本服务不会少;你问他会答你,就是这样。
在这里,只要你是黄皮肤,没有人第一眼会觉得你不是中国人。他们会凭你的口音猜你是福建人,是广东来的,还是哪个省哪个县的,就是不会当你是海外华人或算是外国人。
Read more »
Saturday, August 6, 2016
那一年,我们一起去的北京 (七)- 边走边吃,走到哪儿吃到哪儿
在北京,不知是否因为天气冷,包得像粽子,很少流汗,我在这里比在东南亚耐饿,即使走了一整天,也不会饿到无力,和工作时天差地别。
北京很少看见炸的食物,和我住的城市满街有一半的卖的小吃/食物是炸的完全不一样。难怪北京很少很胖的人。
而且北京不流行点餐喝饮料,不会有人在你一进餐厅坐下来就先问你要喝什么,而且这里没有kopitiam,没看到有饮料摊,没看到有人卖饮料为生。
不知是不是整个中国都是如此,还是只在北京里,因为也有很多来自中国其他省份的游人,在餐厅里会遇到隔壁桌的客人直接问你点的菜好不好吃。如果好吃,他们看来也想点的样子。这种事情在新加坡不太可能发生,虽然我们都曾经在餐厅里看到别人点的菜看来很好吃的样子,可是我们从来不会开口就问隔壁桌的客人“嘿这个好吃吗?”这么突兀的问题。
尽管如此,此行亲自吃到了很多也许不是人在旅途就永远不会去尝试的北京食物,在此集结一次过分享。
Read more »
Thursday, June 16, 2016
那一年,我们一起去的北京 (六) - 不再只是月历里的天坛
此篇写在思念的一周;我的北京旅伴们再度出游的时节,我在这里思念她们 。在回忆逐渐模糊之前,还是想把心里想说的,未完的啰嗦话一一记载,以便老来回顾,呵呵。
时光荏苒,如今距离我在北京的日子已是半年前的事,这篇游记却还在北京第三天,实在是,网中方三日,世上几千年啊,唉。
Read more »
Monday, May 2, 2016
那一年,我们一起去的北京(五)~ 夜里明珠和好吃的西北菜
不知是因为人在旅途,心情轻松,和平日在岛国工作时不同还是什么的;在北京那几天,即使在人挤人的地铁车厢里,依然穿着大衣外套也不会突然变热冒汗。而且可能大家都穿着外套,即使挤挤一堂,也不会觉得因为碰触到而感到厌恶。在岛国就不一样了,天气热,大家都黏腻腻汗淋淋的,在拥挤的地铁里有时摩擦/碰触到其他人的手臂肌肤,不是一件舒服的事。
Read more »
Sunday, April 10, 2016
那一年,我们一起去的北京(四)~ 萧瑟瑟的颐和园
你知道橡胶吗?
橡胶树是一种种植物, 更确切的说是橡树生产像奶一样颜色的胶汁,汁凝固后成了橡胶片,可以拿去加工而生产成各类塑料制品.
为何说起橡胶? 割胶工人必须很早起身去割胶,因为太阳还没出来前空气还是冷的,胶汁比较容易流出,不易凝结,所以要天还没亮就去割胶。
虽然不知这个年代是否还有人在割胶,但是割胶是我从小认识的第一种职业,所以印象深刻。
时常觉得,七早八早醒来去做工就像要去割胶一样,没想到,旅行也是一样。
Read more »
Sunday, April 3, 2016
那一年,我们一起去的北京(三)~ 没有锣鼓的南锣鼓巷
我希望在记忆衰退/消失前,把脑海里还未消失的记忆写下。不过等老了才写回忆录也未免太遥不可及,所以写在当下。
Read more »
Newer Posts
Older Posts
Home
Subscribe to:
Posts (Atom)